- 时间:2020-09-24 09:14来源:中国网 点击: 次
- 众所周知,人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和传授知识。因此,如果有一方面得不到重视,整个教育是站不起来的。让教育站起来并且走起来,就必须让人格培养和知识传授互为支撑、和谐发展。这应该是新时代我国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初心。 人格教育不足的
-
众所周知,人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和传授知识。因此,如果有一方面得不到重视,整个教育是站不起来的。让教育“站起来”并且“走起来”,就必须让人格培养和知识传授互为支撑、和谐发展。这应该是新时代我国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初心。
人格教育不足的表现
当前,教育中存在一种怪象,很多时候讲“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实际上则“一切以知识教育为中心”,人格教育明显弱化。这种怪现象不仅发生在城镇学校、家庭和社会里,也发生在农村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只是表现形式和程度有所不同。
在城镇一般家庭的表现为:家长尽可能为孩子创设纯粹的学习空间,一切家务劳动由家长负责;家长较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或艺术特长成绩,很少与孩子交流思想、兴趣、爱好等;很少鼓励、安排孩子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和有目的地支持孩子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在农村一般家庭的表现为:要么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任其发展,要么只是一般了解其学习情况,很少关注孩子兴趣爱好等;长辈不让孩子参加农忙劳动,即使孩子参加,也以“帮忙添乱”的理由拒绝。在基础教育学校中的表现为:成绩是评价学生好或更好的唯一标准,“德”只要没有硬伤即可;学校虽没有明确规定,但事实上把学科按升学考试划分为“主科”和“副科”;所有学科教学都围绕知识点进行拆解性质训练,以“刷题”“考试”“章节知识过关”等手段实施知识精细化管理;教育教学改革主要围绕提高教学成绩,对教师考核、奖励、职称评定也以教学成绩和升学成绩为主要标准;学校组织开展的常规教育活动(如升旗、班会、家长会、社团活动、运动会等),基本上是惯性推动,其结果就是“岁岁年年花相似”;很少有人格教育设计,更没有人格教育的创新。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表现为:学校管理宽松,学习取决于学生自制力和个人兴趣爱好,公共学科及专业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好或更好的首要标准;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社会调查等,较少有针对性的人格教育,依然是惯性推动。在社会中的表现为:社会用人单位通常以“学校标签”和“学历标签”选人用人,较少考核人格素养;社区及社会机构不愿意承担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使承担也只是知识实践,较少关注人格教育;社会实践或大课堂活动中,科技体验替代人格教育,即使是历史博物馆、战争纪念馆、文化馆等,有时代性、针对性的人格教育也不突出。
可见,不管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人格培养和知识传授相比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这让教育难以“站起来”。
人格教育不足的危害及其成因
人格教育不足,教育就不能“站起来”。主要表现在不同阶段受教育者的生活态度、思想认识、沟通协作、意志品质、价值追求、责任担当等方面。由于人格教育不足具有累积效应,因此,受教育者在不同学段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是生存能力下降。现在的多数学生,吃穿住行、起居安排,从小就由家长“包揽”,很少需要自己动手;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很少有机会走进真实的社区,参与真正的社会生活。其结果就是基本生活能力不足,精神空虚。这样,学生学龄期每个阶段的生长,都是按家长、学校设定的“函数关系”运行。初始条件——先天遗传、后天物质供给,已由父母设定;生长结果均由学校的“定义域”和作为“自变量”的自己努力程度决定。“函数最大值”就是对家庭或教师的最大回报,生命的意义就界定在“考试成绩”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对人生意义、价值追求不断进行反思,就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中途掉队,从而承担巨大的思想压力和情感负担;二是到达终点,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虽然升入大学,考取研究生、博士生,但对未来没有思考。
二是发展不可持续。“以我为中心”是人格发展最大的不足。因为不具备尊重意识,很难与他人合作;不具备民主精神,要么远离公共事务,要么独断专行;不具备责任担当,关键时刻总以狭隘的自我利益做取舍。人类社会是一个集体,社会生活需要合作与沟通。而人类生活、学习与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努力坚持、寻找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缺少独立思考的人,就不会有独特的思想和明确的追求方向;没有意志力的人,就很难创造条件、寻找方法,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没有情绪管控能力的人,春风得意时,容易忘乎所以,遇到困境时,容易冲动行事。因此,只有知识而没有承载知识的人格,其个体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三是难有担当作为。知识观的局限性,会导致学生缺乏担当责任的意识与能力。人类个体从儿童到成年始终围绕升学考试安排学习与生活,若不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具有关心历史、世界和现实的人类社会意识,不思考人生意义与价值,不思考自己未来的追求方向,不进行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劳动能力等的储备,那么,就会把人生观、价值观定位在个人生活或家庭、家族阶层延续或进级上,其人生追求、奋斗目标将受到极大的局限。
归根结底,人格教育不足,是因为其没有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被清晰地揭示出来;或者说,始终被知识教育所掩盖。原因有二:一是自从现代科学教育取代了我国传统伦理教育之后,科学知识的传授备受重视,而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文化中知识传授与人格培养的整体性,使科学精神、理性思考等方面的人格培养出现明显不足。二是由于人格教育需要持续投入时间与精力,又不是即时性“利”与“害”的显著呈现,不如投入到与升学考试高度相关的知识教育中更有效率和效益。又因知识教育也具有人格教育的功能,致使教师和家长寄希望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让学生自行完成人格教育的补偿。
强化人格教育,让教育“站起来”
要改善当前人格教育的不足,必须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背景下,统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借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契机,从三个方面改进或变革。
第一,开展新时代人格素养教育。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对公民人格素养的整体要求,开展新时代人格素养教育,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的具体过程中。实践证明,如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核心要素,转化为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实施人格教育的要素上来,就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地、落小、落实”。比如,通过对未成年人“尊重意识”的人格素养教育,就可实现“和谐、自由、平等、友善”概念的意韵;通过“责任意识”的人格素养教育,就可实现“爱国、敬业、诚信、法治”概念内涵的落实;通过“科学意识”的人格素养教育,就可以实现“富强、文明、公正”概念内涵传递的价值。在家庭、学校、社会等范畴内开展新时代人格素养教育,肩负教育职能的成年人或教育工作者,只要践行“最佳公民”(尊重、民主、责任、科学)集合中元素的内涵,就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到教育的每个细节中,从而实现“最佳公民”建设。可见,新时代人格素养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开展新时代人格素养教育,就是在教育实践上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时代之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第二,赋予知识传授以人格精神。传授知识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单纯的知识传授突出知识记忆与理解,从而丧失了人类知识生产中的问题意识、理性思维、顽强意志力、责任担当等人格精神,使“教育机构”变成了人类知识的“复印机构”。学校教育中无边的考试、无聊的重复,彻底背离了教育本质的价值——智慧、知识、道德传导熏陶的场所。由此,导致学生厌学情绪日益增长,而寄托于学校的梦想彻底破灭。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是要充分借助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契机,转变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文化。要着眼于课堂改革、“选课走班制”改革、评价改革、高校选拔人才方式改革、高校“强基计划”改革等,让教育回归其本质——传授知识、开启智慧、培养人格。二是要变革教学方法。事实证明,“合作对话”式教学模式,把学生请到了“戏剧舞台的中央”,教师通过教学方法论(扰启、内省、质疑、实践)集合中的工具,撬动了人类知识生产中“实践、问题、方法、工具、技术、表述”等环节的意义,进而培养了人类个体非认知中的“灵动能力、生命修为、意志品性、情志追求、合作要件、批判思维”等人格素养。因此,要让学生在知识接受过程中实现知识与人格精神的共生,从而增强人类个体知识工具再生产的能力。
第三,变学生“被成长”为主动生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然而,事实上的教育对象始终是知识,即教育对象被偷换成了知识,学生成了事实上的知识容器,学生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就演变成了“器具格”。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知识投放到“容器”中,只要“容器”的知识量通过“考试”度量,“器具格”就完成了成长。要改变这种“装载式”的教育,一是要借助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契机,扩大教育时空,让家长从“陪学”“陪作业”“帮学”“帮作业”中彻底解放出来。教师不得请家长作“助教”,家长也不得简单地用金钱购买家庭教育的责任(如购买纯知识性的培训等)。二是从家长到教师,要充分树立学生生长方法论(独立、追求、养控、审美)集合中元素内涵的意识。“生长”是孩子、学生自己的事情,家庭、学校只是为其“生长”提供平台、载体或支持。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只是有义务唤醒未成年人独立生长的意识,使其确立追求的目标,提高养控能力以及自身的审美情趣,以此实现受教育者的主动生长。
贯通培养,让教育“走起来”
一体化德育实际上是贯通培养。人格培养和知识传授共同发展,让教育站了起来;但是,要让教育从“站起来”到“走起来”,就要有构成教育内容的结构,即德、智、体、美、劳支撑的人格培养和知识传授。或者说,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就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此时的人不仅“站”了起来,而且能够有形象、有节奏、有力量、有速度地“走”起来。而让人从“站起来”到“走起来”,实质上是教育从“站起来”到“走起来”。
让教育“走起来”,就是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赋予到人的灵魂教育中。这需要从家庭、学校到社会,不仅要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更要实现以德育人、以智育人、以体育人、以美育人、以劳育人。这样,人才真正站到了教育的中心;而教育,对人才具有了实质意义。
德育,其本质是“以德育人”。“德”是对个体关于“众人事”的评价。因此,当人们评价某人“有德”或“无德”时,总是以众人价值追求为标准。“德”也是个体的事,因此,“德”也是个体对众人价值追求的肯定或否定。然而,人类社会化是人类的本质属性,人类个体离不开社会,社会进步也离不开优秀人类个体的引领与推动。所以,德育就是人类社会价值追求对个体“德”的塑造,是人类个体认同并追随人类共同价值的体现,即完成“以德育人”的任务。因此,德育指明了人类个体的发展方向。新时代的德育,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智育,其本质是“以智育人”。传播知识不是教育唯一的目的,教育还具有开启人类智慧、塑造人格的作用。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人类个体的记忆力、理解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智力品质得到了提升。所以,知识不仅具有解决问题的工具属性,而且还让人类具有再生产知识的精神与能力,从而实现“以智育人”的效果。
体育,其本质是“以体育人”。体育,通过跑、跳、投等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仅增强了人类个体体魄与力量,而且培养了个体的意志力、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审美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等,从而实现“以体育人”的目的。
美育,其本质是“以美育人”。美是人类个体的精神认知,需要个体对“美”的客观实在有审美建构。因此,美育不仅是育美,更是依托“美”或“丑”,从行为到心灵、从认知到情感,实现人的审美建构。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形式,实现“以美育人”的目的。
劳动教育,其本质是“以劳动育人”。劳动教育不仅让人能够掌握专门技术和应用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人类个体懂得劳动的价值、认同劳动的意义。由此,让人类个体通过劳动懂得珍惜,通过劳动懂得合作,通过劳动理解人类缄默知识的存在,通过劳动深化对“累、苦、爱、恨”等情感的理解,通过劳动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马克思“劳动创造人”意义真谛的一部分。要做“劳动者”,不做“不劳而获者”,“人”,才具有了人本真的意义。
人格培养和知识传授就像是人的两条腿,让教育“站了起来”;而德、智、体、美、劳就像是人的筋脉与气血,让教育“走了起来”,并且赋予了教育活力与灵魂。(作者:王世元 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一体化德育咨询专家 来源“北京教师”)
让教育“站起来”“走起来”—— 一体化德育视域下学生人格教育内涵和途径的思考
推荐内容
- 歌手野马铜仁古城直播吸引众多粉丝打卡
6月3日(朱宇 胡林松/图文报道),恰逢端午节黔籍著名歌手野马在贵州铜仁中南门古城开...
- 为什么在成都学西点的人越来越多?你需要知道
随着大众喜好口味的逐年拓展,西点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千万人带去甜...
- 想要学习专业的西点烘焙技术,就来成都优美西
成都优美西点教育为各位西点烘焙者提供全国一流的西点烘焙技术培训,学完后不管你想创...
- 在成都学习西点烘焙,有哪些学校值得被推荐?
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对西点饮食文化被感兴趣,市场需求的变化催生了市场人才变化。随之而...
- 从千年枸酱到仁战1935酒
出来喝酒,兴致上来了,一定会有人问你整点白的不?,你连忙摆手说白的上头,整不了。...
- 仁战1935酒:90后长大了,酒桌文化还有存活的
当今社会的酒文化逐渐变了味,醉酒、酗酒、劝酒似乎成了酒桌上的常态。然而,作为世界...